“情感参与”: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基础部 常海云
摘要: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关键词:情感 教学 学生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列宁也曾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由此可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参与”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只有注重情感参与,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心随文动,情随文涌,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成功。
一、走进课堂,带着热情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感需要调动,而教师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情绪具有显著的感染性特点,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从而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教师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这种快乐也会带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情绪也会为之一振,产生愉悦激奋感,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和热烈的情绪去听课,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共鸣的效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活动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比平时高出许多。反之,教师走进教室时,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上课时面无表情,冷漠麻木,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甚至昏昏欲睡。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能为课堂教学定下情感基调。在运用导语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以及面部表情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如在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放了几支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曲子《枉凝眉》《秋窗风雨夕》等,那凄婉缠绵的乐曲深深揪住了学生的心。接下来我又朗诵《红楼梦》中的几首词,吸引学生,使其投入到要学习的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从而触发学生的激情,体会文章的意韵。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绘声绘色的描摹出作品的境界,让画面逼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如在教学《胡同文化》时,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全国各地,亲眼目睹“小桥流水人家”的西塘美景,别具一格的吊脚楼以及北京胡同的各种图片,学生对课文中的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读能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朗读能够以教师之声传文章之情,以情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例如朗读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当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单纯停留在字面认读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读,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学生产生对康大叔的厌恶之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在教学《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把握上,就紧紧扣住语言,唤起学生的怜惜之情。鲁迅描写祥林嫂的外貌,“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段话描写眼睛的是“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珠的转动,来表明她还活着,但说明了她几乎快要死去了,仍还在挣扎着活着,对她外形的描写也说明了这一点,脸上的瘦削,像木刻似的,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她如此的狼狈不堪,如此的破烂,让人看了就觉得她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只是通过眼珠的转动还可以证明她是一个“活物”,不仅对眼睛的描写很好,其他的语言也是极为精妙的。说她是一个“活物”,作者为什么不说她是一个“活人”呢,可见此时她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是徒具其行,就是一个物一样,再者,“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枝这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作者为什么不用“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呢,这就意在强调,已经没有人来关心她了,碗是空的,生活也没有了着落了。
俗话说:文如其人。可见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对阅读理解作品极为重要。很多作者本人就是我们进行情感教育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历史,了解作者。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可先让学生了解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建功立业。虽遭人陷害,被贬黄州,但他心胸豁达,没有消沉。文中作者借写年轻有为,功成名就的周瑜来激励自己建功立业,然而自己“早生华发”。通过师生的分析,从而理解苏轼当时既有建立功业的奋发之情,昂扬之志,又涌动着失意之苦、难言之隐、无奈之情。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是能够深切体验词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也能够感悟词人陷入矛盾中的既超脱又无奈双重感情。
情感的流露表现在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体会人物情感,是一种特殊的理解手段。如在讲曹禺的话剧《雷雨》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咀嚼语言文字的精理妙义,体会周朴园和鲁侍萍对话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教室就成了周公馆,几名学生就成了文中的人物。其余学生就成了观看他们表演的“观众”。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外化为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言,逼真地再现了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课本剧的模仿演示,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到了周朴园的虚伪。这种直接的体验,比教师的口头分析更真切、生动、灵活,更对学生的“胃口”。
总之,“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教学中情感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海洋!
参考文献:
1. 孙德天.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1(05)
2. 张俊.语文教学应突出和强化情感教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