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应自觉排队并保持一定距离
河南学习平台2020-02-28
经过艰苦努力,河南省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但是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引以为戒,越要保持清醒,在最吃劲时再加一把劲,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生活在一个单次博弈的世界里。自觉维护文明秩序,这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规范,它展示了做人的基本素养。
平凡日常,我们在银行柜台等处办理业务时倡导“一米线”外排队等候,这既是一种文明,也是对别人隐私的尊重。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在公共场所如医院候诊、缴费,等候公交、地铁,食堂打饭,进出小区登记、测温时,更需要排队,更需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仅是文明的距离,更是安全的距离。
疫情过后,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这样的排队习惯,仍然需要保持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距离,不是疏远、不是冷漠、不是凉薄,反而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一种分寸、一种友好,一种对自己也对他人负责的行动自觉。
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提出的人际安全距离是1.2米。当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现场的空间大小、人员的多少,可能会影响我们排队时相互之间能够保持的距离,但这种自觉排队的习惯、保持相互之间文明与安全距离的意识,应该常驻心中,变成一种行动自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文明养成需要久久为功。在沉痛的教训过后,我们应该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深刻反思和明显长进,否则不足以印证我们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
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渴望看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彰显着秩序的美好、文明的价值,它们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一个人的深厚涵养、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
我们都在盼着疫情散去、春暖花开,摘下口罩、自由呼吸的那一天尽早到来,这一天究竟还有多远,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尽快觉醒和实实在在的有力行动,也与我们在公共场所时的排队习惯和相互之间的距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幸,山河无恙,风雨而立;愿,文明春风,唤醒你我。(郑州日报评论员 郑言)
(原载于2020年2月28日《郑州日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