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教育孩子?”
在信阳市南湾湖边,有一条通往大山深处的崎岖山路,浉河区董家河镇乡村女教师李芳,来来回回走了29年。
仲夏时节,寂静的山路旁,格桑花开得正艳。就在6月11日那个让人揪心的傍晚,李芳用生命完成了人生最后一课,她像山花一样轻轻凋零,化作春泥,融入这蜿蜒的山道,融入这怒放的山花丛中。
大山垂泪,向英雄女儿作别;南湾湖呜咽,追诉不朽芳华……
◎生死关头她用生命兑现誓言
2018年6月11日17时45分,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门口,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如往常一样,随队护送学生出校门自西向东离校。
17时50分许,当她带领学生走到学校东边的一个十字路口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闯红灯向前一队学生急冲而来,毫无刹车迹象。
“快点!快点!车来了!”
危急关头,李芳一边大声呼喊让前队的学生避让,一边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就在她奋力推开学生的一刹那,三轮摩托车撞上了她,把她撞飞十多米远……
这是李芳老师用生命定格的最后影像。
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严重撞击,虽经武汉协和、同济等医院专家会诊,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4时40分不幸殉职,年仅49岁。
现场目击学生曹佳星说,“那辆车从左边很快开过来,李老师看见前一队同学还没走完,跑过去把同学们推开,自己被撞了。”
郝晨月是当日被李芳老师救下的学生之一,右胳膊上的伤痕清晰可见。面对记者,眼圈红肿的小晨月半天说不出话,好久才小声地说:“我们看到车来都慌了,是李老师一下把我们推开,没想到……”
和李芳一起共事十多年的吴发平老师说:“李芳在重症监护室的那两天,学校的同事只要没课就会去医院看她,知道她没有生还希望的时候,我们都哭了。孩子们舍不得她,我们也舍不得她。”说着说着,哽咽无声。
噩耗传来,全市震惊,全省震惊,举国震惊!信阳乡村女教师李芳的名字像扔进互联网里的一颗能量无比的炸弹,“爆屏”多时。信阳市委书记、市长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河南省委书记、省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副省长等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批示;教育部部长、副部长亲自过问,并派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奔赴信阳慰问家属,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迅速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的活动。
当天,信阳市委副书记刘国栋的激情诗行写出了大家的心声:此刻/我有一个心愿/让“老师”/成为世上/最令人心动的名词/让教师/成为人间/最令人尊敬的职业/此刻/我甚至/还有一个心愿/在死神与学生之间/不再让我们可爱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做出选择/而是/在死神与师生之间/让正义的我们/用铁肩/选——择!
李芳的丈夫代业明对记者说:“面对危难她能够挺身而出,我一点都不意外。她平时就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有学生进步了,她就会打电话给家长报喜;有学生成绩下滑了,她会询问家庭原因并认真引导。”
信阳市教育局局长苏锡凌说:“在学生面临危险的生死关头,李芳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冲上前去,表现的是一名师者的担当和共产党员的英勇气概。”
20年前,李芳在党旗前举起右手,庄严宣誓。20年后,她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诚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在颁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仪式上所说:李芳同志以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自我的党性抉择,兑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扎根乡村她用坚守诠释忠诚
在信阳、南阳和湖北随州三地交界处有一所偏远的小学校——董家河镇黄龙寺学校。1989年7月,刚刚20岁的信阳师范学校毕业生李芳,骑着自行车来这里报到。
当时那里不通班车,不通电,因为山里缺教师,她一个人同时教了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但她无怨无悔,因为3年前她报考师范时就“保证”: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任教,一定服从分配。
李芳用毕生的行动为这份保证“作注”。
1990年,她被调整到谢畈小学,她依然不讲任何条件,卷起铺盖卷就换了地方。直到2008年谢畈小学撤并,她才到了位于董家河镇上的绿之风希望小学,寒来暑往29年,她从未离开偏远的董家河,从未离开乡村小学讲台。
“怎么不想办法调到市里?”见到她的人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每次她都这样作答:“如果乡下老师都要求调到城里,山里的孩子们咋办?”
一起读师范的同学金平一年前在信阳街头偶遇李芳。“当时她脸上绽放着上师范时的那种温暖、纯净的笑容。她说很多人都劝她调回城里,可她说她真的离不开那群孩子!再说董家河是自己家乡,地熟人熟,多好!”回忆起这次相遇,金平眼里含着泪花。
浉河区教体局局长殷世明痛心地说:“我当局长6年了,也多次见到李芳老师,可她总是一脸微笑,从不提任何要求。”
绿之风希望小学校长王斌回忆,一次党支部集体学习时,李芳说,“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教育孩子?”李芳的发言,至今回响在他耳边。
李芳是学校的顶梁柱,是大家公认的“好大姐”。许多实习教师和新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她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她常对身边的同事说:“我年纪大了,但要把接力棒传下去。”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
翻开李芳的档案,参加工作后的22项荣誉,全都是在2010年之前获得的。“这并不能说这8年来她的工作成绩不优秀,而是因为这些年学校每次要给她荣誉时,都被她坚决推辞。”王斌回忆说,“‘农村教育需要年轻人,他们比我更需要激励。’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芳家住信阳市市区,每周一来学校、周五回家时,她的车里总会捎上几个同事。就在事发前,有位学生摔倒受伤,她还在热心地帮助同事化解家长与老师间的矛盾。
二年级3班班主任罗银森老师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我跟李老师一起接这个班。经验丰富的李芳老师虽然是副班主任,却总是充满热情地主动管理班级,使得这个原本同年级最差的一个班,不到一年时间,成了尖子班。”
罗银森介绍,出事那天中午,李芳还在和他商量怎样让孩子们过个有意义的暑假。下午放学时,李芳在教室门口准备组织学生们离校,还朝他挥了挥手,想不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李芳老师让我明白,什么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什么是忠诚坚守、无怨无悔。”眼含热泪,罗银森坚定表示,“我一定要像她一样,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心存大爱她用言行传递真情
6月16日上午,浉河区董家河镇。
挽幛如练,白花似海,哀乐低回。灵堂内,李芳熟睡般安卧在鲜花丛中,向每一个前来祭奠的人含笑作别。
“纸鹤寄哀思,师恩终难忘”“道德楷模流芳千古,精神不死风范永存”……灵堂外是一条条饱含深情的横幅,一双双含泪的眼睛。
教育部、河南省、信阳市的许多领导来了,从北京、河北、安徽、广东等全国各地赶回的学生来了,信阳师范学校的学弟学妹们来了,还有闻讯赶来的同事朋友、父老乡亲、各界群众,4000多人把灵堂周围挤得严严实实,送别的队伍蜿蜒数公里。
“上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同学闹着玩,摔倒在地上,额头上全是血。李老师赶紧背着我往医院跑。鲜血染红了李老师的白衬衫……”忆及20多年前的往事,张雪松泪花盈盈:“那次,李芳老师背着我跑了两里多地才到卫生院。父母无数次地和我说起这事,李老师的恩情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前来为李芳老师送行的曹若男回忆说:“1996年,我上一年级就是李老师教我。1998年我父亲去世时,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是李老师天天开导我,有时间就陪我,让我走出阴影。之后每年过年,我们几个女孩子都去给她拜年,在她家就跟在自己家一样,她会为我们准备很多好吃的。”
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好老师;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好朋友;在家人眼里,她是一位好妈妈、好妻子。“特别爱笑”“与人为善”“爱生如子”,一直是她留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乡村小学留守学生多。李芳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她就打电话、发信息,介绍孩子的情况,让他们在外放心。李芳说,这是老师的责任!
去年冬天,她了解到本班一名学生家境不好,没几件冬衣,她买了新棉衣送给这名学生。平时亲戚朋友有穿不上的衣服,她都收集来送给家庭困难的孩子。
在谢畈小学时,校门前有条小河,每逢下雨,李芳都坚持护送孩子过河,直到每名学生都安全过河,她才放心地返回学校。
李芳殉职以后,班里孩子们都依恋地说:“希望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李老师,来给我们上课。”
李芳姊妹9人,丈夫代业明也是姊妹9人。“她嫁入我们家,根本不像是我们代家的媳妇,大家相处得跟亲姐妹一样,在镇上大家都知道。”代业明姐妹说。代业明平时工作忙,身体不太好,妻子总能以一个女性的柔情去抚平丈夫的情绪。夫妻相敬如宾,成为人们羡慕的模范。
在明港公安分局做辅警的女儿代雨辰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李芳把孩子当朋友,凡事尊重孩子的意愿。她常对女儿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自己要学会选择,妈妈只能为你引路,不能替你走路。”这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里,一直伴随着她成长。
“11号早上7点多,妈妈担心我上班迟到,还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堵车,没想到那是我们母女最后一次通话。那天下午4点多,我和妈妈还在发微信,说周末可以一起回家过端午节,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噩耗……”泪水模糊的代雨辰回忆自己与母亲的点点滴滴。
母亲节那天,女儿带着妈妈一起买礼物:一束美丽的鲜花和一副漂亮的太阳镜。如今太阳镜已被疯狂的三轮车碾得粉碎。鲜花被李芳定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小棉袄的礼物”。这也是李芳朋友圈里的最后一条信息。
6月5日,是李芳49岁生日。女儿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她特意为妈妈制作的生日卡片“最美的妈妈”。妈妈走后,女儿在卡片的下面写道:“别孤单,别害怕,你在我的心里,我永远陪着你,妈妈!”
李芳老师的微信名叫“繁星点点”,正像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芳老师走了,她的精神已化作丰碑,隐入青山;凝作雨露,汇入江河。她生命的芳华,如同烂漫的山花,在大别长淮之间,在老区人民心中,永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