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举旗定向这一大事,关乎培养好接班人这一重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必须要承担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新时代,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为基本遵循,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贯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过程、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干部师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干部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
创新方式方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要着力探索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的规律,着力探索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规律,着力探索各类课程自守一段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规律。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要课堂教学做到因事而化,言之有物,不搞假大空;因时而进,不老生常谈;因势而新,不生搬硬套。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就要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
打造载体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落细、落小、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民族核心精神的肯定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也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尤其要突出爱国主义这个永恒主题,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担当精神,践行报国之志。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性活动,蕴含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很多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志愿服务精神完全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志愿服务活动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完整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分析志愿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载体平台功能。
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合力,积极构建以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联动教育模式。在学校内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把握方向、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组织、宣传、学工等党委职能部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部署、督促检查。其他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二级党组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家校协同教育信息资料库,学校与家长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高校还要与周边社区、企业及政府等相关组织,建立目标一致、资源共享的协同教育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定期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宣讲、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突出示范带动,形成辐射效应,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更加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锤炼师德师风,大力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兴趣爱好等对在校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高校要充分考虑和研究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及其行为方式的规律,探索符合和适应这一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培育途径,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系统工程,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发挥教师队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